行业动态
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动态

当博物馆遇上新科技

发布日期:2025-09-19浏览次数:21

   近年来,文博产业持续升温,博物馆已成为公众休闲游览的热门打卡地。各地博物馆积极应用虚拟现实(VR)、裸眼3D、人工智能(AI)等前沿技术,打破时空壁垒,让沉睡千年的文物“开口讲故事”,让凝固的历史“重现鲜活生机”。

AI让知识传播更有趣

AI,即人工智能,涵盖机器人、语言识别、图像识别、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领域,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。当博物馆遇见AI,技术落地生根,展陈的边界便无限延伸开来。

01

国家博物馆:

智能向导艾雯雯,引领观展新风尚

“大家好,我是艾雯雯,今天由我带领大家走进青铜器的世界。”在国家博物馆,这位扎着丸子头、身着印有“新青年”字样白T恤的虚拟少女,正在担当游客的“文化向导”,为游客带来全新观展体验。

作为国内首个博物馆数智人,“艾雯雯”的诞生集合了骨骼绑定、动作捕捉、布料毛发解算、语音合成等技术,生动还原了真人的神态与动作。她的名字取“AI”与“文”的谐音,不仅彰显人工智能特性,也饱含了文博从业者对文化传播的热爱。

艾雯雯拥有庞大知识储备和自学能力,不仅能生动讲解文物历史故事,还能根据游客提问实时调取数据库,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解中华文明,传播中华文化。

02

苏州博物馆:

“复活”唐伯虎,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

苏州博物馆借助AI技术“复活”唐伯虎,并推出“回答我”系列视频。视频一经发布便在网络迅速走红。视频中,唐伯虎以现代语言回应外界对其“风流”的刻板印象。犀利的表达让网友直呼过瘾。

这些视频均采用AI技术制作,文案由博物馆团队结合真实史料精心打磨而成。此次尝试打破了传统文博传播的固有模式,让历史文化以鲜活姿态“走”进大众视野,实现了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。

AI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帮助文物活化、突破瓶颈,更是为博物馆建起一条古今对话的桥梁。

VR、AR开启虚实交织的

沉浸式体验

近年来,在VR(虚拟现实)、AR(增强现实)技术的帮助下,博物馆的参观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观众不再局限于单纯用眼观赏展品,而是能够借助科技穿越时空,与历史展开深度对话。

01

殷墟博物馆新馆:

3D重构殷商风云

殷墟博物馆新馆集中展出了近4000件(套)文物。为了让这些文物“活”起来,博物馆创新展览方式,运用裸眼3D技术,将跪坐玉人、亚长牛尊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,在同一空间生动呈现。

▲裸眼3D技术

随着这些文物栩栩如生地“跃然眼前”,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扑面而来,观众们仿若穿越时空隧道,置身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盛世,亲眼见证古老文明的辉煌与绚烂。

此外,馆内还使用UI技术设置了甲骨文闯关游戏、甲骨文互动投影等10多种交互体验项目,让参观者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殷商文化知识。

02

三星堆博物馆:

将考古发掘现场“搬进”展厅

自2019年以来,三星堆遗址的新一轮考古发掘备受瞩目,也激发了公众对考古的浓厚兴趣。为了满足这种热情,三星堆博物馆借助LBE(多人大空间VR)技术,构建了一个1:1复原的考古现场。

▲观众走进虚拟场景 中国科技馆供图

在这个虚拟空间里,参观者可以“亲临”三星堆考古现场,漫步在复原的祭祀坑和实验室中,亲手“挖掘”文物,还能与考古专家“面对面”交流,感受考古工作的艰辛与震撼。

▲观众体验“奇遇三星堆”VR沉浸探索展 王伟杰 摄

相关数据显示,相较于传统展示方式,采用VR/AR技术呈现的文物,其观众关注度提升数倍,观众对文物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理解也更为深刻。这些前沿技术打破了观展的时空壁垒,使观众从历史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,极大地增强了参观过程的趣味性与沉浸感。

   科技提升博物馆服务效能

科技深度融入博物馆建设的同时,也显著提升了其服务效能。如今,越来越多博物馆借助新媒体平台踏入“云端”,打造 “永不闭幕”的数字展览,有效拓展了文化服务的时间和广度。

01

故宫博物院:

云端漫步,解锁文化新体验

故宫博物院坐拥数百万件珍贵文物,然而受限于实体展厅的空间与展陈条件,大量藏品难以展示。2019年7月,故宫博物院推出“数字文物库”线上项目,首批便将5万件高清文物影像向公众开放。历经数年沉淀,如今该库中的文物影像数量已突破10万件大关,为公众搭建起了一座庞大的云端文化宝库。

2020年7月,故宫博物院又推出“数字故宫”小程序。在这里,观众得以沉浸式穿梭于文物世界,细致品味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;也可以全景视角漫游故宫古建筑群,感受红墙黄瓦间的历史厚重;还可以通过观看直播,跨越时空界限领略故宫四季,实现“人在屏前坐,心游紫禁城”的奇妙体验。

02

浙江省博物馆:

智慧导览,让观展体验更便捷

近年,浙江省博物馆推出了“云上浙博”微信小程序,构建了“智慧导览”系统。该小程序集成了蓝牙、声波和AOA三向定位技术,可在展厅内精准定位观众位置,自动推送对应区域的讲解内容,为观众带来智能化的互动体验。

“云上浙博”可提供“今日之江”可视化服务,通过电子屏幕,参观者能够实时掌握展览信息、客流分布情况、设备状态等数据,从而合理规划参观路线、科学安排观展时间。

▲“云上浙博”工作台

从某种程度上说,文物虽然是具象的,但其承载的信息量则是巨大的。裸眼3D、全息投影展示、VR虚拟现实、体感互动等前沿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,使得悠久的历史、灿烂的文化变得触手可及。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”“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”。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知识与文化的传播方式,让一眼千年、一眼万里成为现实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有了更多可能。我们相信,在未来,博物馆会以越来越丰富的形式融入现代社会,以日久绵长的诗意浇灌着生活中的美好,让中华文明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。

国庆在即,小伙伴们还不趁长假去身边各大博物馆打卡一探究竟!

(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:新华社、人民网、光明网、中国青年网、殷墟博物馆官网、《人民日报》《科技日报》《杭州日报》、封面新闻网、新华网微信公众号、央视新闻网微信公众号、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、文博圈微信公众号等)